又到了春节,对行将毕业的莘莘学子们来说,又到了赶场找工作应聘的时候,又有不少负责分配的老师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就业率指标而殚精竭虑,学生和家长们也在无奈地抱怨着社会竞争的激烈,但对负责授课、教学的老师们来说,似乎这一切都和他们无关,他们超脱地看着,我在这里说一句,老师们,难道毕业了,失业了,你们没有要反思的吗?难道你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都是学生、家长们自己造成的吗?都是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愿培养新人造成的吗?我曾经和一位大学老师打过一个比方,一名高中毕业生是原材料,经过高考相当于经过了进货检验,合格后进入了大学,经过4年的生产流程,在大学这个车间里被老师们言传身教的方式制造成成品并投放市场,这个时候发现产品滞销,反过来说消费者如何了,原材料供应商如何了,这合理吗?如果企业都这样做,那还有经济的繁荣吗?依照这个逻辑分析,大学的老师们该反思些什么呢?从用户的角度谈几点。第一:课程的设置在一个产品生产设计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市场定位和功能分析,根据定位的不同确定哪些功能应该设计到产品中去,那么对于大学生也是这样,本科 教育是为社会单位提供具备专业基础和专业操作能力的人才,硕士培养的是较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博士培养的是学术研究人才,这在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大纲中都有了明确规定,那么我们的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方向的要求吗?我在面试的时候曾经请一位新毕业的大学生,电子专业的,设计一个简单的三极管放大电路,结果是把网上的一个范例电路给用上了,根本没意识到输入变化了、输出驱动能力要求变化了,也就是基本的工程计算方法都没有掌握。其他专业的我不了解,单就电子行业,我接触到很多新生,基本属于上来就去书上网上找范例,然后前后左右各阶段的功能拼起来就算完成了,上一级的输出阻抗、下一级的输入阻抗的要求、静态工作点等这些书本上本应该已经司空见惯的东西都不会应用。讲一个笑话,一个农学院果树专业的大学生到果园里,看到老农在给树施肥,他问老人家施的什么费,然后就大发评论,说这种肥在苹果树上不能用,对结果不利等等,并预言收获的时候不可能收太多的苹果,老人家笑了,“小伙子,你说的对,用了这个肥,这棵树不可能收获太多苹果,因为这是一棵桃树”。我们的课程教育就在教出一些这样不是桃树却懂化肥的人才。可能老师们会讲了,那些简单东西哪有在学校讲的必要,请注意,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式是需要,没有了需求,产品很难销售出去,没有社会的需要,大学教育的良性提升就很难。社会需要大学生,但这样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大学生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具体提出几点:技术标准类的课程在高校中几乎都没有开设、专业周边的相关知识课程没有开设、有些社会需求知识却根本没有对应课程等等。以我从事的医学电子学专业为例,国家国际行业标准包括电气安全、报警等标准在学校基本没有涉及;电子工程专业关于EMC、可靠性方面的设计及理论课程很少学校开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方面的内容在管理课程中很少有。可能会有老师来辩解,这些都不难,是应该在工作中学的,那我反问一句,我做了一台空调,请您买回家后再给它设计指示灯、设计遥控器才能让它工作,您会接受这种产品和服务方式吗?第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我对比了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方式,发现其实两个国家的基本教育理念没有什么差别,比如都要靠家庭作业促进学生提高,都采用上课讲授的方式,也有课程设计、也都采用老师和学生的对口辅导方式,但这不是说我们没有需要改的了。请注意,我们的差距都在细节上。举个例子,一个数学题,中国的出法是,请计算3.6*12=?,美国的出法是牛肉3.6美元元/kg,那么12斤牛肉的总价是多少?再比如历史题,中式出法,请阐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美式出法,请对比安史之乱和美国的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与意义;一些朋友回国后还讲到美国的学校经常出些不着边际的,没有答案的大题目,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时我们的应对措施,假如我是总统我如何处理环境保护问题;我们国内的小学也经常搞些命题作文,“假如我……”。不知道能否品出两种具体操作方法的巨大差异?我的体会就是美式教育的核心点是理论结合实践,还有题目的出法不仅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还包括能力培养方向的内容,比如上面的历史题就是培养独立思维和横向综合分析的能力。一些实用性的大题目其实是培养了一种创造性思维,国内的类似题目经常犯一些不能深入进去的毛病,都浮在表面上,假如我是总统,美国老师的做法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研究具体问题,就是说你这个假总统也不是那么好当的,要查阅资料、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可操作性是否仅仅是空想,中国老师的方法基本停留在语法、文章逻辑、思维发散连贯这方面,也就是说没在具体细节上深入进去。 没有了这些思维训练的培养,培养出的大学生怎么可能具有独立成熟的工作思维,他们只能靠着自己的悟性自由的成长,或者靠着互相的交流,但是一群不成熟的年轻人互相交流的不成熟思维只能导致更加的不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