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267|回复: 3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CMMB)出台前后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6-11-17 16: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10月24日晚,一则注定要成为“爆炸性消息”的通知,出现在国家广电总局官方网站的头条位置——

  “国家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局 ,总局直属有关单位发出《广电总局关于发布 一项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的通知》(GY/T220.1-2006)。”

  《通知》说,“根据广播电影电视标准制订计划,总局组织审查了以下一项标准,现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予以发布。请各单位组织好该标准在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施工作。

  该标准自二○○六年十一月一日起实施。”

  在广电总局网站紧接着发布的另一条消息中,明确指出“该标准用于开展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面向各类移动便携式终端,提供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服务。该标准的实施将会填补广播电视在移动接收方面的服务空白。”

  缩写为CMMB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推荐标准,曾在2006年8月份的“中国数字电视产业高峰论坛”中高调亮相。其时,广科院电视技术研究所所长杨庆华在演讲中透露,CMMB的推进计划是在2006年底完成地面补点试验网建设,进行系统试验;2007年中,完成地面补点示范网建设,开始商用试验;2008年上半年,启用卫星系统,形成全国网络,正式开始运营,为2008北京奥运提供服务。

  显然,这个时间表已经非常紧凑,但没有涉及标准出台的时机。业界根据此前地面数字电视国标出台的“漫漫历史”,也基本没有奢望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能够在短期内出台。

  这一次,CMMB标准的出台在国内数字音视频标准领域的发展史上,展现出难得的魄力!

  标准出台之后,行动紧接着展开。

  10月27日下午,CMMB产业联盟第九专题组——终端组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长虹、华旗、普天、UT斯达康、卫通、厦新、华虹、中星微电子、深圳国科电子,中科院微电子、北京创毅视讯、国微集成、海思、中兴通信、上海交大、中电华大等几十家成员企业近百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按照计划,终端组明年年初推出工程样机,年中建立全系统实验网,下半年开始全系统实验,为终端机提供调试、联试的机会,进行商业化实验,年底终端商用机要达到一定的批量,目标是在2008北京奥运会召开时,能够在一些地区提供手机电视商用服务。”杨庆华向工作组成员单位通报,“今天一是要向大家详细介绍CMMB标准的技术细节,二是征求一下各成员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本刊记者作为独家媒体列席了这次工作组会议,根据会议的保密要求,不能对该次会议进行详细报道,与会单位面对外界询问时也都表现低调。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低调往往是实干的同义词。

  为什么是CMMB?

  虽然异常忙碌,但坐在记者对面的王联仍显得神采奕奕。

  在CMMB标准出台之前,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王联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现有的国外移动多媒体技术不适合中国国情和市场,因此必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方案。”

  所以,记者的第一个疑问就是,“DVB-H已在欧洲多个国家成功商用,我们的临国韩国则积累了丰富的S/T-DMB运营经验, 为什么国外成熟的技术方案不适应中国市场?”

  首先是经济性。

  “我国幅员辽阔、传输环境复杂,经过多种模式的比较,广电总局认为卫星方式无疑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一种覆盖模式,” 王联说,“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采用S波段大功率卫星与地面同频增补网络相结合的技术体制,实现全国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传输则采用STiMi技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7 16: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CMMB)出台前后

 王联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用CMMB方式完成全国国土及城市应用100%的无缝覆盖,约需人民币230~240亿元(包括两颗卫星及大量的地面信号增强器),而采用地面模式实现全国覆盖,成本则高达890亿元,“从投资规模上当然倾向于选择CMMB。”

  “选择卫星覆盖,也是辩证比较国际先进技术及商用案例的结果,”王联说,“以韩国为例,采用卫星传输的S-DMB业务是付费的,其用户结构为手机用户占95%、车载用户占4%、PDA用户占1%;而在韩国免费开通的地面传输T-DMB服务,其用户结构为手机用户36%、车载用户32%、USB Port用户21%、其他用户11%。”

  显然,从韩国的运营实例看,卫星传输覆盖更适用于手持移动业务的开展,“核心就在卫星是天地一张的全程全网,如果北京的一名手机(持)电视用户到外地就看不到北京的节目,这对于商业运营来说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其次是技术的先进性。

  “CMMB标准中采用STiMi传输技术,是在目前最先进的宽带无线传输技术基础上,针对广电应用环境通过三年多的大量研发工作开发出来的一种新技术。” 王联如此评价CMMB技术。

  第三是出于频段划分的可行性考虑。

  考察全球多项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无论是DVB-H、T-DMB还是Media FLO,都使用传统广播地面电视的VHF及UHF频段,其中DVB-H、Media FLO采用UHF波段,T-DMB采用VHF波段。但根据我国政府的统一规划,目前地面数字电视的最大课题是“解决公益性覆盖问题”。

  “地面数字电视国标出台之后,彻底完成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至少需要十年时间”,王联强调,“在这期间,模拟信号的不能停,数字信号的也要上,使得目前地面段频谱资源非常紧张,很难在VHF及UHF频段为移动多媒体广播腾出新的业务频段。再者广电的任务首先要完成公益性的地面覆盖,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市场运营,因此必须另辟蹊径。”

  “其实,广电总局也曾考虑过使用国际上成熟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方案,比如DVB-H、T-DMB,”王联坦承,“去年,诺基亚曾专程与我们探讨在国内能否采用DVB-H,从技术的角度讲确实不错,但是仔细规划下来,包括诺基亚的工程师回去算了两个星期,也确实在国内找不到空白频点。”

  其实,频点资源的紧缺问题并不是中国特色。在欧洲,地面数字电视正式开展已近10年,到今天也腾不出频率大规模上马DVB-H。美国的情况更糟,高通曾花费8亿美元巨资从FCC手中买到55频道的频点,据说8亿美元已经是FCC给出的非常优惠价了,但高通单是为清理这个频点,另外花费的就不只8亿美元,且到现在也没有清理好。

  “频点资源的短缺是全球共性问题,更何况中国地面数字电视今年才正式启动,如果等到10~15年之后再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显然非常不现实,将会错过一个时代,”王联说。

  STiMi技术可良好应用于30MHz~3000MHz之间的频率范围,“根据频谱资源的情况,目前我们选择了2.6GHz,带宽25兆,支持25套电视节目、30套广播节目以及数据业务。”

  选择CMMB的最后一个原因,是契合我国自主创新的战略国策。

  一个网友曾发表这样的观点:“70年代党中央提出‘改革开放’4个字,带来我国20年经济高速发展;现在党中央提出‘自主创新’,不但将大规模提升我国综合实力,还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

  “我非常赞同这个网友的观点。通过自主创新、满足自身需求,推动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也是广电总局坚定不移的方针,这是广电总局选择CMMB的一个重要原因,”王联说,“因此,在CMMB中,将广泛采用拥有我国自主知识版权的创新技术及方案,比如AVS和我国自行开发的DRA音频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7 16:4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CMMB)出台前后

        CMMB:惟一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
  截至目前,在广电总局的批准下,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开展了基于DAB、DMB的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试运营,广电总局对这些业务的定位及规划是什么?在地面数字电视市场曾经发生的“多个方案鼎立互掣”的局面,是否会在移动多媒体广播市场重演?

  对此,王联明确表示,“目前广电总局只确定了CMMB为行业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没有测试及评估过任何其他方案及标准。”

  王联进一步解释,目前在北京和上海开展的DAB实验,主要是为了探索音频广播的数字化之路。

  之前,广电针对音频数字化的问题研究了很多年,一直没找到好的模式。主要原因在于,一个数字化音频终端价格最低也要2000~3000元,有些甚至高达3000~4000元,“很难想象一个人为了听广播去购买一个如此高价的数字收音机,”王联说。

  更何况,目前调频广播的质量已经非常好,而DRM数字调幅广播的质量并没有明显超过调频广播。同时现在的调频广播已经走到头了,现在全国各地已经分不出调频频率给DRM。“在这种情况下,DAB可以说为数字音频广播寻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DAB是全球通用的数字音频广播标准,通过DAB相对于常规广播较宽的带宽能够把一些扩展性业务放进去,进而推动音频广播的数字化。

  对于其他一些宣称也能实现移动多媒体广播的方案,王联表示,“没有见过,不便评价”。

  CMMB:融合催化剂

  很多媒体报道和专家观点都提到,在CMMB标准出台的过程中,广电向电信伸出了橄榄枝。

  “去年进行项目定位时就将移动多媒体广播定位为电信、广电的融合项目,”王联表示,这种融合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网络融合,移动多媒体业务不但要依托广电网络播放信号,也需要依托电信网络进行信号回传,以实现对用户管理、增值服务的支持。

  其次是技术融合,国际技术界已经有定论,在移动通信网络上开展手机电视业务是一种既不经济、又不可行的办法,“如果大量用户通过移动通信网络点播电视节目,网络就会严重阻塞,即使进入3G时代,也避免不了大量用户使用时的带宽瓶颈。而移动多媒体广播项目的出发点就是各挥所长、相互促进。”

  第三,在产业合作方面已经有实质性部署。CMMB工作组中既包括中国移动、中国国联通等电信运营,也包括中兴、华为等电信系统设备制造商,还包括大量手机终端制造商。相反,传统意义上的广电企业很少。

  最后,从运营方面来说,广电总局的规划也是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共同组建运营公司来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的发展。“具体模式上,可能会有一家大公司,在全国会有分公司,”王联透露。

  广电总局广科院的杨庆华所长用技术词汇对CMMB的定位进行了描述:“移动多媒体广播具有点对面、宽带、经济实用等优势,主要满足广大流动人群、交通工具和多种便携终端用户对广播电视的普遍需求。移动通信,尤其是3G通信具有双向互动、点对点的特点,主要面向个性化的高端需求。移动多媒体广播与移动通信不是对立的,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这种相互促进作用对于正在建立的3G通信系统更为明显。”

  运营:合作突破发展瓶颈

  目前,CMMB工作组对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的发展规划为:2006年底,完成地面补点试验网建设,进行系统试验;2007年中,完成地面补点示范网建设,开始商用试验;2008年上半年,启用卫星系统,形成全国网络,正式开始运营,为2008北京奥运提供服务。

  CMMB的工作组模式,是否会影响其产业化推进的进程?王联表示没有这种担心。他认为,CMMB工作组已经有很多的设计和制造业企业参与,而且还不断有此类企业在申请加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7 16: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CMMB)出台前后

这种参与将是实实在在的进行开发,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了解一下信息。中国在信息领域的研发、生产实力已经非常强,尤其是终端领域。“一家终端制造商曾经表示,只要定好标准,我们在6个月内就能拿出产品。对于已经实现组件结构高度标准化的手机来说,增加一项电视接收功能不是太困难的事情,甚至比增加数码摄像功能都可能简单,因为摄像还涉及到光学镜头器件的问题。”

  事实上,从国际产业界来看,完成一次芯片流片仅需要6~9个月,不存在难以跨越的技术障碍。

  展望中国13亿人口,手机电视用户已高达4亿,如何利用移动多媒体广播业务吞食这块巨大的蛋糕?

  竞争大幕已徐徐拉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11-15 10:34 , Processed in 0.142527 second(s), 21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