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74|回复: 1

3大3G标准齐上 中国你吃得消吗?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6-4 10:4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目前,关于国内3G发牌最流行的传言版是:电信重组之后,国家将发放3张3G牌照,分别是中国移动拿到TD-SCDMA,中国电信将到CDMA2000,新联通将到WCDMA,其后在3G领域运营商将展开用户的竞争。据说这样分配3G牌照的理由是:“只有一个中国之内同时上三个3G的标准才符合公平竞争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直接从竞争中受益”。

只是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没有那个国家同时实行3个或3个以上的3G标准。笔者禁不住就奇怪了:难道三家运营商都用同一个3G标准就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吗?若大的一个欧洲只用了一个WCDMA的3G标准,那么整个欧洲的3G用户岂不是已经惨遭涂碳了好几年了吗?而一个欧洲居然只用了一个WCDMA的3G标准,是不是竞争已经严重失调?同时上3个3G标准,最终的受害者到底是谁?不同网络之间的通讯如何保证?如何收费?

美国,用了两个G标准----CDMA2000、WiMAX。CDMA2000为主,WiMAX为辅,WiMAX更多的情况下是作为无线宽带来用。而目前,美国一共有五大运营商,分别是Cingular、Verizon Wireless、Sprint Nextel、T-Mobile和Alltel。

日本,采用的也是两个G标准----WCDMA、CDMA2000。 NTT DoCoMo采用的是WCDMA标准,其通信速度为384kbps,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开展可视电话业务。KDDI采用的则是在美国也通用的CDMA2000标准,其通信速度稍慢,为144kbps,但是资费相对便宜,且能够提供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地理信息业务。

欧洲各国则是共建了一个WCDMA网络,在过去的2G时代他们已经是统一运营GSM网络,现在3G时代更是保持各国大同。

中国真的就需要同时实行3个3G标准吗?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可以实施的3G发牌方案大体上有三个。

方案1、成立专门的网络公司,主要负责建设基站,各电信商租用网络,这样可避免大量的基站重复建设。但在3G网络所要传输的是个性化数据,并且这些数据的传输要体现实时性,三家运营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抢用网络带宽问题,在网络运行高峰时,优先传输谁的数据?这里造成了一个管理难的问题。

方案2、所有的运营商采用相同的3G标准,这样管理起来比较简单,虽然对运营商来说,也会存在网络重复建设问题,但是可以在选择上避免兼容问题,而且相互之间的竞争可以促进各家运营商提高自己服务质量、降低价格、体现个性化服务,真正让消费者受益。

方案3、也就是现在最为流行的版本,3家运营商各自采用3个互不相同的制式标准,对设备制造商来说,他要投入力量把三家的标准都吃透,对生产商来说,要建三条互不相同的生产线,对终端制造商来说,也要同时研发与生产三类不同的手机,对消费者来说,更是深受其害,消费者的入网是本身就是一个极为不便的过程,他第一要选定运营商,然后才能知道自己该买什么标准的手机。基本上从你选择了运营商开始,就相当于上了贼船,跑不掉了,除非愿意将目前的手机变成一块废铁,重新购买支持其他标准的手机。

事实上,就算是同时建设三张不同标准的3G网络也不能改变中国电信竞争格局失衡。对于中国电信竞争格局来说,建同一个标准的三张3G网络与建三张不同标准的3G网络,从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角度上来说完全没有区别。同时建设三张不同标准的3G网络能够促进竞争,只是三个标准之间的竞争,而运营商只是标准的使用者而不是制定者,所以他们并不会过份关心技术的具体改进。

究竟中国的3G之路将如何实施呢?希望广大政策制定者在作出决定时更多的将消费者,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为参考标准,而不是一味的企业扶持,让各家运营单位雨露均沾,毕竟,检验产品、政策的最终将会是消费者、是市场,不要为了目前的蝇头小利,让众多投资付之东流。

欢迎各位博友发表自己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1-30 23: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3大3G标准齐上 中国你吃得消吗?

同感,不知方向在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11-24 19:14 , Processed in 0.123625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