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79|回复: 2

设计专家看20年移动通信技术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1-18 09:5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的方针下,我国的设备制造厂商站了起来。在国家专项行动的支持下,我国移动通信制造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成功打造了自主创新发展的移动通信产业,培养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实力的知名企业和自主品牌产品。
  从1987年第一个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在广州建成并投入商用开始,中国的公用移动通信事业走上了漫漫的发展之路。我们经历了从模拟通信系统到数字通信系统的大变革,熟悉了GSM、CDMA、GPRS、EDGE通信技术以及2G、2.5G、2.75G等技术时代的概念,提出了我国自己的3G标准TD-SCDMA。20年的技术演进,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也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工作。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技术进步的实际操作者,每一个技术时代都充满他们的身影,他们见证每一个大或小的变化,“20年”不能缺少他们的声音。他们就是移动通信行业的广大工程设计人员。带着找回历史的重任,记者采访了他们中的一些典型代表,听他们畅谈这20年的技术演变。
  技术演进解决频谱利用率的容量问题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下属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是我国通信行业较早的设计院所之一,它于1979年成为正式机构,当时称邮电部北京设计所;1990年成为邮电部北京设计院,是邮电部直属的两个甲级设计院之一。在信息产业部成立后,该院又直属信产部,名称变更为信息产业部北京邮电设计院。2001年该院正式摆脱事业单位身份,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并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为人们熟知的京移通信设计院。记者选择了这个渊源深厚的设计院所,采访了该院章向理院长、张同须副院长以及多位技术专家,请他们代表设计业的人们谈谈这20年的技术情况。
  “这20年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过程,更新换代的过程,都是围绕着解决频谱利用率、提高系统容量这条主线进行。”专家告诉记者。
  由于用户数量较少,1G时的网络相对简单,采用的是大区制的技术。当时业界普遍认为只要加大功率、扩大传播范围就可以了。
  从技术上来说,一个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要满足区内、越区及越局自动转接信道的功能,还应具有处理漫游用户呼叫(包括主被叫)的功能。因此移动通信系统不仅需要有一个与公众网之间开放的标准接口,还需要一个开放的开发接口。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固定电话网的,由于各个模拟通信移动网的构成方式有很大差异,所采用的频段和信道带宽难以统一,所以各系统网络间的用户不便漫游,总的容量也受着很大的限制。在1G发展的后期,模拟通信的致命弱点显得越来越突出:各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无法与固定网迅速向数字化推进相适应,数字承载业务很难开展;频率利用率低,无法适应大容量的要求;抗干扰、抗电波衰弱等方面较弱,保密性低,易被窃听。这些问题制约着移动通信的前进,不能满足市场的蓬勃需求,于是2G——数字通信应运而生。GSM采用时域多址的方式,在解决频率和时间复用、安全保密性等问题上更进了一步;而CDMA采用码分多址方式,更好地解决了频谱利用率的问题。从2.75G开始,随着对非话音业务的需求增多,大量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开始被采用,新的网络体系架构开始形成并逐步实用,运营商也开始建设大规模的IP网络作为承载。
  专家介绍,从网络设计工作的角度来说,每一代的难度都在增加。1G相对简单,而2G时为了增加网络的容量,需要提高频率的复用度,特别是在密集城区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站,因此网络设计工作比1G时增加了很多难度,要求更精细。专家也指出,因为3G有更多的多媒体业务和应用,采用的技术也是全新的,因此在算法和话务模型上与之前都有所不同,网络规划和后期的网络优化则更为复杂,未来的3G对网络设计工作的要求会更高。
  技术进步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量
  20年弹指一挥间。20年,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开放,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的环境下,我们的移动通信产业也从当年的突破“零”,发展到现在作为普遍服务已向农村深入,这其中的变化又岂是用“飞跃”二字就能简单形容的!
  回顾我国移动通信产业20年的发展,分析近些年移动通信取得的辉煌成绩,张同须副院长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经验,就是要紧跟技术发展的趋势,并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移动通信中,用的都是别人的标准和技术。特别是第一代的模拟通信,我国的跟踪就比较晚,决定发展了才开始研究制式、频段、技术体制等,而建设从网络设备到终端设备都是依靠国外厂商。技术上的落后和受制于人使得移动通信的成本很高,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发展。在1987~1994年期间,模拟蜂窝移动电话技术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需求,由于当时其价格昂贵,期间总共发展的用户只有600万户,还属于一小部分人才可以享受的奢侈品。
  对于第二代移动通信,中国跟踪研究得并不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已经积极关注数字移动技术的发展,并多次组团到欧洲考察GSM技术的发展状况。政府也把对2G的研究列入了第八个五年计划的攻关项目。在看到数字移动通信的大趋势后,我国马上及时采用。虽然已经认识到标准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没有足够的研发实力,不太可能做出自己的标准,因此我国在建设2G网络时仍然选择了国外的标准。
  但与模拟通信时期不同的是,虽然在标准上采用的是国外标准,可在之后的发展中我国并没有再完全依靠国外。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的方针下,我国的设备制造厂商站了起来。在国家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移动通信制造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成功创建了自主创新发展的移动通信产业,培养了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实力的知名企业和自主品牌产品。
  设备的成熟给了通信运营业极大的支持。它们也快速发展起来,不断进行着业务创新、业务转型和服务创新,使得市场极大地活跃起来,移动通信在中国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持续不断的对技术的研发和自主创新,成就了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辉煌。在2G的时代,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发展潜力之大,令世界叹服。
  内外兼修保持我国领先地位
  专家们指出,既然我国已拥有最大移动通信市场、最大移动运营商,现在就应该充分把握这个优势,内外兼修,为下一个辉煌的20年打下基础。
  就“内”来说,首先,继续紧密跟踪技术的发展仍是最关键的,用先进的技术引领行业发展。其次,我国运营商虽然很大,但严格意义上说还不是很强,与国外知名运营商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运营商一定要做强自身。再次,农村市场是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下一个机会,必须牢牢把握。目前我国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移动通信市场还有待开拓,这是个非常广大的空间。
  就“外”而言,近年来我国运营商在国际上声名鹊起,影响力加大,品牌号召力也越来越大,现在对外发展的策略相当重要。运营商应同全球知名运营商加强交流与来往,建立多层次的合作。同时,可以主攻移动普及率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使之变成自己的“蓝海”。
  未来发展把握三个着力点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成为全球最有前景的市场,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也终于走在了世界前列。为了今后继续保持技术的领先,为了移动通信继续良好发展,张同须副院长认为未来几年,我国的技术应主要在三方面发力。
  重点一:B3G/4G的研究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后续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经历过1G、2G时代的标准问题,我国把握住了即将到来的3G,有了自己的TD-SCDMA标准,因此我们应保持下去。现在国际上对后续技术和标准的研究都很超前,目前3G在全球虽已有不少部署和商用,但仍未有大范围盈利;而全球对后3G、4G一些技术的研发甚至商用部署早已开始,其中,欧洲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韩国在后3G、4G领域行动都较早。
  可喜的是,有了之前的发展经验,我国也较早就启动了后3G、4G的研究。2001年12月,国家863计划正式启动了面向3G移动通信的未来通用无线环境研究计划(FuTRUE计划),该计划是一个长达10年的研究计划,目标是面向未来无线通信领域的发展趋势与需求,逐步建立一个包括蜂窝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和短程无线连接在内的通用无线环境,并对知识产权和体制标准的形成做出贡献。2001年~2003年为该计划的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是关键技术攻关;2003年~2006年为第二阶段,主要目标是系统和应用演示;2006年~2010年为第三阶段,主要目标是外场试验和预商用。
  除了后续技术,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2G与3G的并存问题。张同须认为,2G应该会有10年~15年,甚至可能更长些的生命期,同时由于2G用户数巨大因此在未来我国上马3G之后,2G和3G可能会共存3年~5年。那么为了这些共存期,为了让用户能够更平稳地由2G过渡到3G,我们现在还需要充分重视两代之间的过渡技术以及协调发展问题,比如完善GPRS、EDGE等2G的升级技术和“准3G”技术,处理好两代网络之间的话音、数据业务的无缝切换问题等。
 
  重点二:移动与宽带结合
  根据未来业务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的趋势,张同须副院长认为第二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就是移动通信与宽带的结合技术。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移动通信业务,普通的话音业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用户的需求开始变得多层次,需要越来越多的非话音业务、数据业务。宽带无线接入,尤其是具有移动性的无线接入技术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分支,给传统的移动通信网带来挑战。整体的无线通信领域,一方面移动在逐渐向宽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宽带或者说固定宽带向着越来越具有移动化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并且它们的目标是共同的,都是为支持更高的数据业务速率。
  目前在国际上,在新技术的压力下,HSDPA和HSUPA的技术已经被引入到市场中,在欧美等地区开始逐步实现了规模性商用。
  重点三:手机终端的媒体化
  随着运营商网络的演进和业务的转型,手机终端也在适应着业务发展的趋势。张同须副院长认为,未来手机终端应该向大众性媒体和娱乐工具方向发展,应促进手机终端成为一种日常用品性质的工具。
  行业崛起大潮中的设计院
  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的市场化程度,不仅步步推动着运营业和制造业改变自己去适应它,也改变着原来直属国家部委的各家科研、设计机构。
  在市场的大潮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发生的第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从计划经济时吃部里的,转变为自己找饭吃。”章向理院长如是说。其实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设计院已经从部里项目拨款、按人头计算的运营方式变成自负盈亏、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式,很大程度上进行着市场化运作。到了信息产业部成立、成为信息产业部下属北京邮电设计院后,该院实现了政企分开,不再从部里拿项目,而是在市场上参与竞争,凭自己的实力获得项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该院另辟蹊径,开辟蓝海,把目光放到了新的增量市场上,获得了市场的成功,在最高时,该院70%的项目都来自于新的电信运营商。
  不断适应行业的变化,中国移动通信设计院也在不断收获着好成绩。2000年,即成为信息产业部下属设计院的第二年,该院收入1亿2千万,利润2千多万;2002年,即归属中国移动的第二年,收入2亿4千万,利润约4400万;2005年以后,即在随中移动最后十省海外上市的第二年后,收入和利润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对企业管理的要求更高,更严格。”章向理院长说这是中国移动通信设计院面临的另一个大挑战。
  早年部里对设计院所的管理相对比较宽松,对发展战略和财务等的考核都不太严,规定的相应的收入、利润指标也比较低,只要企业能够拿到项目,满足自身正常运转就可以。但进入中移动集团后,集团对下属公司有着严格的要求与考核,因此设计院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但有了严格的管理,也是一件好事,中国移动通信设计院飞速发展。在2006年,中国移动对下属的10家设计院进行整合时,也因为该院这几年的发展之快、实力强大,集团将其余9家设计院并入该院。
  上市也是个坎。2004年,设计院随中国移动集团最后十省海外上市,面临更严苛的考验。单说资本市场对企业财务的要求就相当高,企业不仅要遵守国家的企业会计准则,还要遵守香港的会计准则,“两个标准,只能就高不就低。”章向理院长表示,“毕马威每年至少来我们这里两次,来检查我们是否按会计准则办事。他们办事很严格,该是什么就是什么。”而中国移动集团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也决不放松,它要求上市公司的管理、流程、观念都要与集团一致。尤其目前国内各运营商正在为萨班斯法案404条款做准备,建立全面的内控体系,难度都很大。
  为下个20年发挥枢纽作用
  谈起这20年来国内的各家设计院在技术发展和网络建设中的贡献,专家们都认为,在移动通信未来的发展中,设计院的地位应该越来越重要,设计者应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决不能忽视设计院的工作。
  据介绍,我国的设计院模式是沿用前苏联的模式而来的。设计院在通信行业中的角色就像是一个铁路枢纽,横向连接着产业链重要的两头——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纵向连接着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
  在运营商和制造商之间,设计院发挥着沟通协调的作用。设计院从事技术工作的特点与学院、研究院都不同,后两者多是从某个技术或某个设备的角度进行研究,而设计院则更多地站在运营商的高度,从整个网络、整个实用化的角度考虑技术问题。有时运营商的需求并不能很好地到达制造商那里,制造商的技术也不能在运营商处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而设计院的优势就在于充分了解这两者,能将制造商的设备和技术与用户和运营商的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另外,在进行网络建设时,设计院不只是考虑某一方面的因素,而是站在运营的角度,综合考虑网络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经济性等多种因素,为运营商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也正是因为设计院这个居中纽带以及综合性的特点,对于政府和行业协会来说,他们就要通过设计院来把握建设、制定标准。
  目前,网络设计、咨询和服务的工作越来越日常化,世界范围内对这些服务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因此,设计院的角色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移动通信设计院的专家们认为,国内的各设计院应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谋求共赢,为移动通信行业下一个20年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8 09: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设计专家看20年移动通信技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1-18 12: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设计专家看20年移动通信技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11-26 16:45 , Processed in 0.124535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