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70|回复: 0

统一通信上演巨头圈地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1-7 1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移动通信视频会议、客户资料等全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之下,已经成为一种大势所趋。这块新的蛋糕正在成为IT巨头们下一个蚕食的目标。继北电思科IBM之后,软件巨头微软日前携手50多家合作伙伴也开始了这一领域的争夺。
微软抢滩UC市场
微软公司的统一沟通解决方案采用了以软件平台为中心的策略,将VoIP电话系统、电子邮件、即时沟通、移动沟通以及音频视频网络会议等多种沟通方式融合为单一的平台,成为可扩展的、具有开发能力的企业IT基础设施;将企业的员工放在沟通的核心位置,使用者只需单一身份认证即可访问所有沟通模式,把所有与沟通相关的工作都集成到日常工作流程中;从而为企业用户带来顺畅的沟通体验、内置的安全防护、高效的运营管理、高扩展的软件基础四大商业利益,真正实现企业沟通的自在畅享。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柏舟解释说:“微软认为统一沟通是指‘统一通信+软件保障+客户体验’,基于软件的解决方案最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用户体验。”
赛迪顾问软件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牟淑慧表示,统一沟通必然要涉及一系列的硬件、软件、服务所构成的环境,今天网络、硬件已经成为普遍的基础设施,软件成为在既有资源约束下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而以软件为核心的微软在统一沟通领域就表现出了它的强大竞争力。微软的优势主要在于两点,一是整体解决方案,从企业用户常用的OUTLOOK、即时消息等入手构造从前台到后台、从平台到移动的整合通讯环境,迎合用户使用偏好;二是广结盟,统一沟通是产业链与产业链、联盟与联盟之间的竞争,微软通过广结盟一方面完善方案扩展应用,同时也扩展了面向用户的触角。
构筑统一沟通产业链
目前,全球已有50多家合作伙伴宣布与微软紧密合作,推出建立在微软统一沟通平台基础上的新产品与服务。这些合作伙伴包括电信解决方案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独立软件供应商、电话与设备制造商等。在中国,包括北电、Avaya、大北欧、Mitel、Dialogic等在内的众多合作伙伴,正与微软的应用和开发平台进行更为紧密的整合。
北电大中国区企业网络部总经理黄彦文表示,为配合此次微软OfficeCommunicationsServer产品上市,北电包括话音集成、统一消息集成、视频会议集成、LG-NORTEL丰富的话音终端等方案都如期推向市场。到目前为止,北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超过300家的统一沟通案例。我们有信心将统一沟通方案更好地推广到其他商业用户。
广州市品高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表示,统一沟通、协作这个主题带给客户的兴奋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互联网即时通讯软件的发展就像电话和手机一样成为了人们沟通不可或缺的一种途径。当企业纷纷发现本身也需要整合这个通讯手段成为企业系统一部分的时候,微软的统一沟通适时地出现了。而统一沟通平台与企业内部应用的整合,将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这是我们与微软产品发布同步投入技术力量来开发本地化产品的原因。
融合趋势将不可避免
虽然现在统一通信还没有真正走向成熟,但是已经有众多的厂商开始布局,并纷纷推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今年3月,思科宣布以32亿美元收购了提供视频会议协作的WebEx公司,就在同一个月,爱立信也收购挪威一家名为泰德的视频通信厂商。而在去年,思科还收购了掌握移动统一通信系统技术的Orative、整合商务软件和通信功能的Metreos等6家公司。Avaya则收购了开发统一通信企业移动解决方案的Traverse和SIP应用与软件开发商Ubiquity。6月,两只全球著名的私募投资基金SilverLake(银湖)和TPGCapital(德克萨斯太平洋)以33%的溢价收购纽交所上市的统一通信行业巨头Avaya公司更是震惊了业界。
据计世资讯(CCWResearch)分析师徐国鸿介绍,尽管各公司都在尝试推出自己的统一通信解决方案,但是从目前来看,各公司都有各自的强项和弱项,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完全依靠自身就能够提供全部的产品和服务,即使像IBM、微软、思科这样的国际巨头公司。因此,市场策略结盟与技术平台的融合将是UC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11-26 21:47 , Processed in 0.118507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