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65|回复: 1

区域无线电管理协作的技术实现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0-29 22: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客观上需要区域内各省(市)积极开展信息化合作,在信息技术研究、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系统互联上展开实质性工作,为区域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服务。其中,区域无线电管理协作是信息化合作的重要内容。各省(市)无线电管理部门可通过建立协同机制,加强优势互补,增强信息交流,强化联合监管,为区域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各省(市)在构建“区域无线电管理合作框架”方面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要想最终建立有效、顺畅的协作机制,取得积极优质的协作成果,就必须在技术上下功夫,连通管理网络,链接业务节点,构建协作平台。
1 区域性无线电管理协作的技术现状
目前,区域性的无线电管理协作程度尚未达到理想水平,还需进一步努力,而缺乏技术协作平台和手段是其主要原因。
首先,区域内各省(市)之间缺乏有效的网络互联基础。现存的各省(市)与国家无线电管理局之间通过窄带中继线路连接,以国家无线电管理局为数据交换中心节点的网络连接模式,难以满足大流量数据传输的要求。
其次,区域内各省(市)之间缺少无线电频率台站资源共享平台。由于平台的缺乏,区域内各省(市)之间的无线电频率台站信息虽然比较完善、齐全,但是难以实现高效的互用、共享,彼此之间无法关联。
另外,区域内各省(市)无线电监测站无法发挥联合监管的合力优势。由于各省(市)无线电监测站各自组网,未能互联,所以难以从技术层面实施跨省区的无线电波的监管。
因此,在建立健全区域无线电管理协作机制和协作组织的同时,需要积极探索为协作提供支撑的技术平台和技术手段。本文将从区域网络构建、频率台站资源共享、无线电监测站联合监测等方面出 发给出技术实现方案。
2 区域无线电管理协作的网络构建
区域内各省(市)无线电管理协作,在技术上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个一体化网络平台。区域内各省(市)在位置上相邻,而且各大电信运营商都建有完善的光纤网络,所以,可以采取租借运营商E1信道的方式,在各省(市)无线电管理核心网之间实现网络互联。为解决跨网段问题,可在线路接入端加装并配置路由器,实现城域网之间的信息传递。鉴于各省(市)无线电监测网和频率台站管理网多数尚未合一,可以在路由器上将两个网络进行互联路由配置,实现无线电管理网络一体化。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内各省(市)网络互联

此种方案投入小、效率高、速度快,可以在不改变原有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搭建专用的区域互联的一体化网络平台,为无线电频率台站资源共享和监测站联合监管提供一个通畅的信息高速通道。2M环形信道的构建模式,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区域无线电频率台站资源的融合与共享
为加大对既设台站的管理力度,增强对频率使用情况的监管,区域内各省(市)无线电管理部门对省(市)内无线电频率台站资料均进行了详细登记,并借助数据库进行存储、管理、维护。但是,各省(市)之间的无线电频率台站数据库是相对独立的,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使得各省(市)无线电管理部门无法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和信息融合。同时,不一致的数据库系统、差异明显的数据结构,以及对原有数据完整性、安全性的严格要求,也给信息共享和融合带来了很大障碍。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在已经建成的一体化网络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开发、加载通用数据信息共享软件模块的方式,实现数据的跨网段、跨数据库、跨平台的共享与融合。具体方式如下。
首先,开发通用数据信息共享软件模块。该模块安装在各省(市)无线电管理网的某一台机器内,为提高效率,最好安装在数据库服务器内。该模块采用端口监听的方式,实时接收“信息共享融合终端”发送过来的指令,然后遵照指令对网内数据库进行相应的查询、统计等操作。获取的结果按照统一的数据结构和协议,通过网络传递给“信息共享融合终端”。出于安全考虑,模块所在省(市)的超级用户可以对模块的访问权限进行设置。该方法可以在不改变数据库原有结构,不影响数据库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实现数据挖掘,获取所需信息。
其次,研制“信息共享融合终端”,实现异构、异地、异类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实时采集和交换。新开发的终端平台根据任务要求,向安装在各省(市)频率台站数据库服务器内的“通用数据信息共享软件模块”发出任务指令;同时,接收、处理各模块返回的数据信息。该终端平台是格式化的信息汇集仓库,是智能化的信息处理中心。经终端平台融合后的信息,将为区域内一体化无线电频率台站管理提供更加准确、更加细致、更为宏观、更有价值的支撑。区域频率台站信息资源融合共享的逻辑图可以用图2示意。“模块”和“终端”之间的连线表示了信息流的路线。

图2 区域频率台站资源的融合与共享逻辑结构

用上述方式对区域无线电频率台站资源进行融合、共享的优点在于:一是数据可以动态融合。借助统一的数据字典和访问接口,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生成、自动汇总、自动更新和维护。二是信息能够按需集成。支持各数据信息节点之间的自动互操作,同一个应用能够按需同时集成不同来源的信息,使信息传输的冗余降到最低限度。三是数据不落地。多来源数据被直接析取、融合,无需落地存储,无需增加服务器等设备,进一步降低硬件投入。四是无中心架构。新增平台依托于原有网络,可灵活接入、灵活撤收,使信息的共享与融合简便、易用。
4 区域无线电监测站的联合监测
目前,区域内各省(市)内部的无线电监测系统建设自成体系,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在处理边界干扰,进行联合监测等方面,因手段欠缺,工作开展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无法从技术层面上,发挥各省(市)现有监测站联合作业的优势。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各省(市)采用的监测、测向设备存在差异,生产厂家各不相同;即使生产厂家相同,设备的型号和代次也有不同,由此造成设备组网方式、接口协议存在差异。二是各省(市)无线电监测站采用的监测、测向软件存在差异,无法直接进行互控。
鉴于上述情况,假如对区域内无线电监测站进行一体化集成,需要深入研究监测设备,在技术实现上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而且需要大量人力、资金投入,协调的难度也非常大。
通过分析现有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的逻辑结构发现:一般系统符合底层驱动模块、中间层控制和数据交换模块、顶层操作处理模块三层结构体系。因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实现区域无线电监测站的联合监测。
首先,针对各类监测设备开发出相应的软件代理模块。该模块实现三层结构中的中间层职能,对上接收规范后的标准命令,并对命令进行解析,将其转换为能够被设备识别的指令,控制设备按要求运行;对需要返回的数据信息,则按照约定的协议,组包后传至上层程序。当前,为解决不同系统集成商提供的监测测向系统之间通信的差异性,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制订了无线电监测网传输协议(RMTP),该协议标准是全国无线电监测应用子系统与不同监测测向系统集成商的监测系统联网过程中,所需要使用的传输协议规范。对于已经采用 RMTP协议的无线电监测、测向系统,可以直接与其提供的基于RMTP协议的服务程序模块进行通信,无需另外开发软件代理模块。
其次,研制一体化监测平台。该平台独立于各省(市)原有的无线电监测系统,能够和所有的软件代理模块进行基于标准化命令和协议的通信。对区域内所有的无线电监测站下达监测指令,获取相应的反馈信息。同时,打破省(市)区划的概念,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融合,获得联合监测的结果信息。从而实现对区域内无线电频谱的一体化管控,以及对区域内所有无线电监测站资源的共享。联合监测的逻辑结构可由图3示意。“指令、数据流”是数据信息的逻辑走向。

图3 区域无线电监测站联合监测的逻辑结构

无论从资金投入量,还是技术难度等方面考虑,上面给出的无线电管理协作技术实现方案均具有可行性。而且一旦研制成功,将具有较为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3-16 17: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区域无线电管理协作的技术实现

Thank you very much,that's goo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11-25 07:08 , Processed in 0.126753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