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55|回复: 0

盘点2006年电信业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27 21:3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2006年刚刚过去,在这“十一五”发展规划开局之年,我国电信业走的怎么样?如何评价过去一年我国的电信业?
  盘点:电信市场
  2006年,我国电信业仍然保持多年的良好发展势头。这一势头可以从2006年11月政府发布的前十个月电信统计数据和一般推测可以看出来。2006年前十个月,电信业务收入为 5360.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预计到12月将超过6000亿元;电信投资完成额为158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9%,预计年底达1700亿元~1800亿元;固定电话用户约3.7亿户,比上年末新增加1969万户,全年新增用户2000万不成问题;移动电话用户数约4.49亿户,比上年末新增加5561万户以上,估计2006年底移动用户总量可以达到4.59亿户,年底移动用户占电话用户总数的55.16%;移动短信业务量约3510.6亿条,比上年同期增长42.3,年底肯定突破4000亿条大关。此外,2006年,我国电信业还有许多可看之处。
  首先,移动市场继续做大。2006年上半年全国手机用户迎来新一轮增长热潮,上半年手机用户增加3294.3万户。上半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7.9亿户,其中手机用户达到4.26亿户。上半年手机用户短信发送量比去年上半年增长45.8%,运营商从短信市场获得的收入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表明2006年这一块收入将明显超过去年。
  2006年,在国内四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中,中国移动仍然雄居第一,上半年净利润增长达到302亿元,这是其他运营商远远不及的。中国移动的持续扩大和业务拓展,使自身市场行情看涨,市场规模看大。2006年8月10日中国移动纽约股市是这么显示的:每股以33.42美元收盘,市值达到1325.8亿美元,一举超过当日市值为1274.5亿美元的沃达丰,升至全球电信运营公司市值榜首。
  其次,固定业务运营商在转型中寻找到新的市场机会。虽然上半年固定话音业务全面下滑,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但各省固网运营企业宽带和增值等转型业务拓展成效突出,增幅普遍超过30%,结果固网运营商上半年仍然增长5%左右。2006年11月17日,中国电信一位副总经理在“2006年中国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经过一年多转型,非话音收入占整个集团收入的比重超过27%,有接近40%的业务收入不是依赖于原来的电话业务,而是依赖于非话音的增值业务、转型业务,包括互联网接入。
  另外,我国电信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吸引了国外同行。2006年9月6日,英国电信(BT)首席执行官韦恩华(Ben Verwaayen)表示:“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后英国电信在中国每年要有2.5亿美元的收入。”“英国电信在中国的投资要翻一番。” 韦氏的讲话绝非心血来潮,表明外资对中国电信市场的信心。韩国企业对我国电信市场也非常感兴趣,2006年8月份,SK电讯从中国联通公司获得可转换债券持股10%。
  重点:农村通信
  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近年重点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问题,信息产业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力责无旁贷。2005、2006两年,我国在农村通信上总共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全国已有22个省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新开通了67000多个行政村的电话。到目前为止,全国行政村通电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8.7%。就是在西藏,现在也已经实现县县通移动、乡乡通电话、50%的行政村通电话。
  农村信息化是我国的薄弱环节,目前全国有关农业的网站只有6389个,我国农村上网普及率仅6%。为了迅速改变这种面貌,国家确定在“十一五”期间农村通信的新目标: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为配合政府目标,信产部已组织企业开发了专供农村使用的农民电脑、农业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数字化农机装备的信息技术系统等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成效明显。
  过去由于成本高,电信运营商不太愿意去农村办电信,近两年这种情况有很大改观。在政府政策的扶助下,中国移动走向农村,并获得好成绩。中国移动2005年为“村通工程”投入90亿元,2006年又投入40亿元。现在,农村地区的增长已成为中国移动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在中国移动新增用户和新增收入中,农村市场贡献最大,今年前三季度,超过50%的新增收入来自农村市场。
  我国政府和运营商共同为改善农村通信的努力得到国际社会和海外投资人高度认可。国际电联秘书长内海善雄访问以后对农村电信的发展,尤其对中国在消灭数字鸿沟做出的努力表示肯定。中国移动农村战略获得成功改变了海外投资者的看法,他们认识到,中国农村市场的起飞阶段已经到来。因此,2006年中国移动在香港证券市场上创下六年来的新高,从2006年6月的每股40港元升至2006年9月的60多元,一度成为大盘的领涨股。
  引人注目的是,一些东部和中部省市借农村信息化东风发展“农村通宽带”。河南网通提出要投入70亿人民币在农村普及宽带,到2006年底使全省68%以上的行政村通宽带;2007年底,使全省95%以上的行政村通宽带;2008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山东网通的目标是:力争2006年底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进光纤,90%以上的行政村通宽带,发展农村宽带用户20万;2007年底,全省实现行政村“村村进光纤”、“村村通宽带”;2008年,基本实现包括自然村在内的“村村通宽带”,山东网通计划到2008年发展农村宽带用户80万户。浙江绍兴市计划投资2.5亿元将光缆铺进农村,项目将由发改委带头验收,可谓魄力不小。如果按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规划一定会提前实现。但业内人士担心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否与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相适应,农村的宽带需求有那么旺盛吗?会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亮点:互联网业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超过1.23亿,其中宽带接入用户达7700万,互联网站数有78.8万个,联网计算机达5450万台,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总量达214G。
  此外,互联网加快向传统行业和服务领域的渗透。垂直门户、个人网站迅速成长;电子商务应用已经从面向个人扩展到面向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长;电子政务、远程教育和医疗、移动信息、在线数字内容等网上各类信息,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技术、业务之间的渗透和融合,为互联网发展带来新机遇。目前,互联网在我国应用广泛,以WEB2.0为特征的博客、分类信息等,使互联网向个性化和互动性方向发展。随着互联网应用范围扩大,我国互联网治理正从网络和信息安全,向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保护、传统文化与道德冲突等领域扩展。
  对于我国互联网目前的发展态势,在2006年9月21日召开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蒋耀平说,互联网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信息通信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同期,由10位院士领衔的互联网项目鉴定委员会也一致认为,现在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看点:TD-SCDMA
  在3G的三大标准中,TD-SCDMA作为我国提交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通信标准,一直受到业界的关注。2006年,我国电信界继续发奋图强、埋头苦干,TD-SCDMA开始看到曙光和成功。
  这一年,TD-SCDMA走出了实试验室。从“具有独立组网能力”到实施这一能力,国内几大运营商选择不同城市组网试验和测试,反映结果不错;从实验室开始走向预商用,2006年11月,TD-SCDMA放号20000户,进入到用户体验阶段。政府目前对TD-SCDMA的基本评价是:TD-SCDMA是比较成熟的技术。
  这一年,与TD-SCDMA有关的产业链每个元素都被激活,形成了初具规模的TD-SCDMA产业链。其产业链包括设备制造商、电信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研究机构、产业组织,从网络技术、芯片技术、同频干扰、智能天线到终端技术和3G手机等,各就各位,各司其职,2006年都有不同程度进步乃至突破。正如业内专家所说,现在TD-SCDMA所有的产品路线和技术路线是非常清晰的,而且所有的工作都在稳步地推进。
  这一年,TD-SCDMA开始走向本土以外。2006年8月,中国与韩国SK电讯签署了有关“TD-SCDMA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合作开发TD-SCDMA。2007年,韩国将在京畿道盆唐地区建试验网,大唐移动和中兴通讯极有可能成为援韩主力。2006年11月,TD-SCDMA走进香港,将在香港实验室进行网络试验。
  这一年,3G牌照没有发放。随着TD-SCDMA的成熟和政府的承诺,不论从技术、经济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上3G已成定局。到2006年9月,全球3G许可证164张,涵盖57个国家,移动用户超过26亿,170个国家的移动用户超过固定用户。我国政府承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提供3G服务,这个承诺一定会实现。2006年没有发放3G牌照,2007年则没有后退的可能了。
  这一年,人们以包容的态度看待与TD-SCDMA相关标准。随着TD-SCDMA技术的日渐成熟,人们也以更加成熟的心态对待TD-SCDMA与其他同类标准。国人盼望TD-SCDMA迅速站起来,这是人人都可理解的民族情节。但考虑到我国政府对国际社会技术中立的承诺,单发TD-SCDMA不太现实,TD-SCDMA不是排它的,也不认为TD-SCDMA就是为奥运会提供3G服务的唯一选择。
  这一年,人们对3G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有新的认识。一般认为,随着TD-SCDMA的应用和3G牌照的发放,我国电信市场会伴随一场大调整。其实,3G发牌对市场影响的大小取决于政府意志,如果政府欲利用发牌机会达到平衡现有电信市场结构,电信市场就会出现大调整、重洗牌。如果政府考虑3G投资规模太大,采取分步到位,先在与奥运会有关的几个城市开通,然后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发育和成长,逐年扩大覆盖范围,则3G发牌不至于大规模改变我国目前的电信市场结构,至少初期是这样。3G发牌后,2G仍然有生存空间,我国2G与3G将长期并存。
  特点:资费监管
  从2005年到现在,信产部在资费上的政策有了很大变化:实施资费上限监管,允许实施资费套餐,推动北京上海等地区资费下调等。
  政府对电信资费的监管思路变新了,减少了政府定价范围,扩大了企业定价权。这种变化是符合监管趋势的。在全球电信监管史上,首先是经济型监管,资费是经济型监管第一要务;随后是社会型监管,如网络与信息安全。现在正处在由经济型监管向偏重社会型监管转化,政府放松对企业定价的干预无疑是这种转化的体现。从消费者角度考虑,2006年政府资费政策的变化有两大特点。
  第一,强调资费透明。为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2006年信息产业部发布《关于规范移动信息服务业务资费和收费行为的通知》,要求电信运营企业对用户申请定制包月类信息服务,必须事先请求用户确认,未经用户确认反馈,视为订制不成立,且不得向用户收费;给用户发送的请求确认信息中,必须包括移动信息服务企业的名称、具体业务名称、资费标准、退订方式等应告知用户的信息。
  因为同样的原因,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06年开始试行电信业价格指数。据称,2006年第3季度,北京市电信业产品价格指数为90.3%,同比下降9.7%。该价格指数机制将于2007年正式编制,具体做法是每季度进行三次电信实际价格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国内(固定电话、移动电话、IC(IP)卡、数据通信、信息服务)价格、国际(固定电话、移动电话、IP电话、数据通信)等价格,然后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得出电信业指数。
  第二,尊重自主选择。针对资费套餐出现的强行定制、诱骗定制和乱收费等现象,2006年10月17日,信息产业部发布《关于保障移动电话用户资费方案选择权的通知》。《通知》要求移动通信企业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用户的自主选择权,不得以任何方式限定电信用户使用其指定的业务。在同一移动电话归属地内,运营商应保证本企业同一网络的原有用户在不改变号码情况下,可以自主选择所有资费方案。
  难点:IP业务
  2006年,一些从一面世就存在不同看法的新业务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尤其是普遍看好的IPTV和手机电视。这些由IP技术引发的新业务遇到的监管问题具有全球性,只不过在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甚至比国外更加棘手。
  IPTV是我国通信市场上具有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市场研究公司Heavy Reading 2006年9月发表的研究报告称,中国IPTV的用户数量在2004年至2010年之间将由5万增加至500万。2006、2007和2008年中国商家用于IPTV发展所投入的资金分别为630万美元、1010美元万与2270万美元。由此可知,从2006年开始的未来三年,IPTV投资几乎每年翻一番,业务市场增长可想而知。
  尽管我国目前发展IPTV的监管环境不顺畅,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和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还是执着地开展相关业务。据了解,到2006年9月,上海电信的IPTV已开通的节目涵盖直播、点播、信息服务、新闻资讯及应用服务5大内容,其中的直播电视有58个频道,点播节目内容有3000小时的储存量。
  2006年,我国手机电视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当电视广播公司和手机厂商纷纷推出手机电视业务时,电信移动运营商自然不甘寂寞。2006年初,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业务的发展蓝图里,“手机媒体化”和“手机多样化”成为该公司掌门人思考的主线。现在,国内手机电视市场启动了,但运营商遇到了市场准入难题,监管者遇到了市场监管难题。手机电视到底是电信业务,还是广电业务,到底由谁监管?这是目前相关监管部门不愿公开谈论的一个“敏感话题”。不管愿意不愿意,各方面都应当遵循这么一个原则:发展是硬道理,解放生产力是硬道理。发展手机电视也要倡导这个原则,一方面,移动运营商、视讯内容提供商、手机厂商和系统软件开发商等各环节要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监管部门/机构也要开阔胸怀,摒弃部门利益和门户之见。企业要转型和创新,监管也要转型和创新。只有这样,国内IPTV和手机电视才能健康发展,基于IP的所有新业务才能健康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11-25 16:43 , Processed in 0.115292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