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读写时序userinterface操作
整个DDR的IP核应用,主要都是围绕这以下几个路径进行,开发者直接打交道的是IP_core的userinterface。其他物理底层的内容,由IP自行完成。主要指令路径包括:Command Path、write_Path、read_Path以及维护指令(Maintenance Commands)。
Command Path
顾名思义,就是读写操作指令写入的路径。当app_rdy与app_en都有效的时候,新的指令才能写入命令FIFO里,并被执行。
Write Path
数据内容写入IP核的路径。
从上述的时序图看来,与写入路径相关的信号有app_adf_data、app_wdf_wren以及app_wdf_end。虽然说,写入的数据路径与指令路径可以不对齐,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建议还是对齐操作,要不然容易出问题(后续调试测试的内容有提到)。
pp_wdf_end为高,表示该数据这次写入请求的最后一个数。以上图为例,4:1mode是指用户接口时钟与物理层驱动DDR的时钟之比为1:4。比如用户接口的数据总线为64bit,物理层驱动DDR芯片位宽为8bit ,BL=8, 在4:1mode下,那么正好一个用户clk可以执行完一次突发传输(DDR是在时钟上升沿和下降沿都传输数据)。所以在执行传输的过程中,app_wdf_end为高。
Read Path
数据从IP核中读出来的路径。
Maintenance Commands(维护指令)
这里可以解析为什么读写效率不能够达到百分百,由于ddr需要刷新等导致。其中启动刷新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动刷新,即IP核自己产生满足时序的刷新请求,另外一种是通过选中“启用用户刷新和ZQCS输入”选项来启用用户模式。在此模式下,当init_calib_complete有效之后,由用户负责发出Refresh和ZQCS命令以满足DRAM组件规范所要求的速率。ZQCS是用于ZQ 校准,这个与ODT相关。
问:
ODT(On-Die Termination),是从DDR2 SDRAM时代开始新增的功能。其允许用户通过读写MR1寄存器,来控制DDR3 SDRAM中内部的终端电阻的连接或者断开。那为什么要用ODT呢,把你的答案写出来吧,如果能给出二次封装与测试的结果当然更好哦?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