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新年第一篇,随着疫情的发生,又没有口罩防护,只能全家呆在家里看电视,所以大年初二的好日子里,又把《芯想事成》读了一些。欠下的文章终究是要还的。
十五年前进入大学的时候,我们专业也是国家第一批微电子专业,很多同学选择了微电子的方向,而我竟然特立独行的选择了红外物理和电子材料方向,结果出来工作才发现市场小的很,后悔莫及,所以有的时候就需要响应社会的需求,顺大溜不见得是坏事。
在学校中有幸在实验室看到有单晶硅的实体,当时教授说那一小块就价值5000元,2006年。而那一年我也看到了当初中国第一代军用CPU的胶片图纸,其实是抄板,很大的胶片,有很多修补的痕迹,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的内幕,就不能说了,因为我也不知道,哈哈。
那一年我们电工实习,去了当地一家军工电子厂,一半时间在民用产线上实习,目睹了上世纪60年代建造的炼钢炉,也见到了德国援助的高精度天平,用真空罩封起来舍不得用;也在产线上手工组装了一批开关,据说这个厂也负责航天开关的制作,两千个选一个,但是组装的时候我就感觉开关怎么这么简略粗糙?都比不上电子市场随便一个普通的中国台湾开关,底子不好才导致需要两千选一的吧?!做这样的产品让我一点也没有为航天做贡献的自豪感。
另一半的时间是在厂子的精密生产车间,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来到底做了什么,或许只是在参观。首先看到的是他们设计的一款超声电机,第一次很神奇的知道还有利用压电陶瓷形变来驱动的电机,而且停止的时候就直接刹停,停哪就是哪,力矩很大,不像电磁电机断电以后可以随意摆动,当时第一感觉就是在机器人领域会有大作用,结果到现在这种电机却还是不温不火。
后面又参观了高精度的研磨机,用来研磨陶瓷粉料和导电银浆,还参观了他们的厚膜电路,就是在陶瓷基板上印刷导电浆料做成的电路,然后进行烧结,使印刷后的电路固化到基板上。
时隔十数年再回想起来,当时的研究所很多已经靠着国家输血才能生存,我们实习的这个所虽然也做一些民用订单,比如燃气报警器,但是生产线真的很简陋,毕业之后来到了深圳才见识到算是大规模的生产线,但是这样的所还是拿到了国家500w的研发资金。这样的厂子是缺乏动力的。
而再过了一年大学毕业季的时候,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6所,原703厂(应该是这一家)的招聘老师来我们这招聘,自述是中国第一家拉出单晶硅,并量产4寸晶圆的厂,在天津,给我们出的工资是没有一千块,2007年。当时那位老师认认真真的说希望我们有奉献精神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开始往外走了。如果拿着这样的工资,几乎是抵不上我们一年的学费的,能有多大的吸引力。
所以看了《芯想事成》,再和自己之前接触的情况相互印证,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路线和其中的艰辛。头条上很多键盘侠在网上肆无忌惮地讽刺,或者一些懂点技术的人写的“科普”文章,会把大家的视角引到非技术因素上去,比如说华为和联想的选择,比如说汉*芯事件等等。
国外的发展是从0开始,所有的技术是应市场的需求进行基础研发并突破,而中国的技术却是在追赶,虽然目标明确,但是缺少基础研发过程,所以ASML的供应商能够用十几年去调配一个元件,而大陆根本没有这么多时间,我们也因此缺少了试错的机会和实验数据基础,当初爱迪生实验了一千多种材料才找到合适的发光材料的时候,这一千多种材料的基础数据就是一种积累,就会对别的研发提供可行性的方向,这是中国急缺,却又买不到的。
芯片工艺对于大陆来说,只能首先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或者急需的技术,甚至于最简单的技术,所以必然会有部分关键工艺落后被人掐着喉咙。
另外,国产芯片发展的困难却是市场。2008年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三菱IGBT发布会,也曾有幸和某位大佬聊天,谈到BYD自产IGBT,这事情我也在最早的谈BYD的文章中提到过,如果和三菱去抢市场,面临的就是别人已经垄断并且赚了很多钱的市场,而BYD的芯片当时还是亏本;当年的海思也是这样的问题,早期的时候不稳定,市场上不接受,也是很困难的发展时期;龙芯也是在全国之力的谩骂声中,一直默默地坚持着,最终实现了军用芯片的替代。这种艰难的发展历程直接影响了柳传志的意志力,作为一个需要盈利,推测其没有绝对控制力的企业来说,发展能持续稳定赚钱的“贸工技”可能都是无奈之举。看过比较理智的人评价说,以事后诸葛亮的视角去评判当年人的选择是不公平的。
所以注定中国芯片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又很痛苦的道路,非大毅力,非大智慧,非大志愿,是没办法坚持走下去的;所以早期的发展都必然需要绝对的无条件的资源扶持,才能活下来,慢慢的走好。比如华为强制性使用了自己的麒麟;比如BYD强制性使用自己的高压IGBT;比如国家政府安全等领域强制要求使用国产芯片架构的电脑系统,如果不是这样以一种早期牺牲方式的扶持,国芯的发展将更加困难,也正是早期芯片人的坚持,才有了现在超越的可能。
并且经过最近几年的“禁运”事件,国家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先进的芯片设计制造工业基础的必要性,因而增加了扶持力度。再加上随着摩尔理论越来越接近极限,新的工艺的开发投入越来越大,性能过剩逐步凸现,追求利润的欧美企业放慢了开发速度,比如Intel变成了牙膏厂,比如海思麒麟可以第一个使用7nm工艺,随后的5~10年将是中国芯片厂家最好的一段时间,也是最佳的赶超机会。当然,机遇和风险并存,下一个风口是什么,怎样引导消费,至今未明。
希望中国的芯片行业能越来越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