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18|回复: 0

[讨论] 串口通信的优缺点,选择合适串口通信方法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0-9 09: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UART是用于控制计算机与串行设备的芯片。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它提供了数据终端设备接口,这样计算机就可以和调制解调器或其它使用RS-232C接口的串行设备通信了。

UART通信简介
在UART通信中,两个UART直接相互通信。发送UART将来自CPU等控制设备的并行数据转换为串行形式,并将其串行发送到接收UART,接收UART然后将串行数据转换回接收设备的并行数据。在两个UART之间传输数据只需要两根线。数据从发送UART的Tx引脚流向接收UART的Rx引脚:



UART以异步方式发送数据,这意味着没有时钟信号将发送UART的位输出与接收UART的位采样同步。发送UART不是时钟信号,而是将开始和停止位添加到正在传输的数据包中。这些位定义数据包的开始和结束,因此接收UART知道何时开始读取位。

当接收UART检测到起始位时,它开始以称为波特率的特定频率读取输入位。波特率是数据传输速度的度量,以每秒位数(bps)表示。两个UART必须以大致相同的波特率运行。发送和接收UART之间的波特率只能相差10%左右。

两个UART还必须配置为发送和接收相同的数据包结构。



UART如何工作
UART传输数据依靠的是UART总线,数据总线用于通过CPU,存储器或微控制器等其他设备将数据发送到UART。数据以并行形式从数据总线传输到发送UART。在发送UART从数据总线获得并行数据之后,它将添加起始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从而创建数据包。接下来,数据包在Tx引脚上逐位串行输出。UART接收端则在其Rx引脚上逐位读取数据包。然后,接收UART将数据转换回并行形式,并删除起始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最后,接收UART将数据包并行传输到接收端的数据总线:



UART传输的数据被组织成数据包。每个数据包包含1个起始位,5到9个数据位(取决于UART),可选的奇偶校验位以及1或2个停止位:



开始位
当UART数据传输线不传输数据时,它通常保持在高电压电平。为了开始数据传输,发送UART将传输线从高电平拉至低电平一个时钟周期。当接收UART检测到高电压到低电压转换时,它开始以波特率的频率读取数据帧中的位。

数据框
数据框包含要传输的实际数据。如果使用奇偶校验位,则它可以是5位到8位长。如果不使用奇偶校验位,则数据帧可以是9位长。在大多数情况下,数据首先以最低有效位发送。

奇偶校验位
奇偶校验描述数字的均匀性或奇数。奇偶校验位是接收UART在传输过程中判断是否有任何数据发生变化的一种方法。电磁辐射、不匹配的波特率或长距离传输时,数据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接收UART读取数据帧后,它会计算值为1的位数,并检查总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如果奇偶校验位为0(偶校验),则数据帧中的1位应总计为偶数。如果奇偶校验位是1(奇校验),则数据帧中的1位应总计为奇数。当奇偶校验位与数据匹配时,UART知道传输没有错误。但如果奇偶校验位为0,然而1位应总计为奇数;或者奇偶校验位是1,并且1位应总计是偶数,则数据帧中的位已经改变。

停止位
为了通知传输数据包的结束,UART发送端会将数据传输线从低电压驱动至高电压至少两位持续时间。

UART传输步骤
1.发送UART从数据总线并行接收数据:



2.发送UART将起始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添加到数据帧:



3.整个数据包从发送UART串行发送到接收UART。接收UART以预先配置的波特率对数据线进行采样:



4.接收UART丢弃数据帧中的起始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



5.接收UART将串行数据转换回并行并将其传输到接收端的数据总线:



UART的优点和缺点

没有任何一种通信协议是完美的,以下是一些优点和缺点,可帮助您确定它们是否符合您项目的需求:

优点

只使用两根电线

不需要时钟信号

有一个奇偶校验位

只要双方设置后,就可以改变数据包的结构

有完整的文档并且具有广泛的使用

缺点

数据帧的大小限制为最多9位

不支持多个从属或多个主系统


每个UART的波特率必须在10%之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5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12-19 14:05 , Processed in 0.114949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