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85|回复: 1

降噪麦克风为啥要设在顶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0-15 16: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降噪麦克风设计在顶部和背部有区别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各大厂商的降噪技术有何不同?
   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设计的问题,你可以发现,即便是将降噪麦克设计在背部,也一般都在背部的顶端,这是为了防止你在打电话的时候 不小心用手挡住了麦克风。之所以会设计在话筒相反的方向,可以从原理上理解。
   降噪的原理简单理解,就是降噪麦克会同主麦克风同时工作,降噪麦克在另一方会接收噪音,和你真正对话的麦克风传输的声音做对比,得到重合的部分就是噪音,然后通过技术处理去掉这部分,最后成功传输的就是你说话的声音。
   这样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如果降噪麦克不设置在相反的方向,而是离你的主麦克很近,那样两个麦克风接收的都是同样的内容,降噪就无从谈起了。

主流降噪技术
Fluence(Pro)降噪技术
   目前支持降噪的手机的确不少,其主要是因为多数手机都采用了高通处理器,而高通旗下的多款芯片都集成了Fluence(Pro)降噪技术,这些芯片已经被不少高端旗舰机所采用,同时也在逐渐进入低端机领域。所谓Fluence Pro降噪技术,是通过使用三个麦克风,实现定向噪音消除。通过选择音频来源的所在区域,将能够把所选区域内的声音都记录下来,而在这个所选择区域之外的所有声音都被排除在外,即在声音比较嘈杂的环境下,用户可以有选择性的录制想要听到的声音。
   具体来说,此时的第二麦克风主要用于帮助你消除噪音,你通话的声音会同时传输主附两个麦克风当中,随后,两个麦克风会向手机的处理器发送信号,处理器则会对比传入的两条声波。搞清楚哪些是你的声音哪些又不是是整个环节当中很复杂的部分,但在完成之后,你的手机就会给通话加入一条负声波:它能抵消那些不需要的声音,通过反转使其无法被听到。这样也就确保了只有你的声音会被发送到对方的手机当中。蓝牙耳机也使用了相同的技术,所以即使不拿起手机,你也能够获得相同的降噪效果。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依然有许多机型没有采用这种技术,究其原因,是因为加入第二甚至第三枚麦克风会带来更高的成本,这会阻碍他们追求更低售价的目标。
丽音降噪技术
   除此之外,一些厂商没有选择芯片内置的降噪技术,是因为其可能拥有自己的降噪技术,丽音技术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技术,这项技术说白了也是主动降噪技术,只是在细节上有些变化,该技术是摩托罗拉公司独有的专利技术,它内置了众多的环境音,在通话时可以根据用户所处环境,自动分辨出噪音,并对其进行反向消除,这样就有效的清除掉了背景噪音,大大提高通话的质量。

   目前丽音技术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代,第二代MOTO丽音最大的升级之处在于其采用了硬件模块,内置的硬件模块可以存储更多噪音数据文件,更准确迅速的衰减噪音,只传输有效话音信息和舒适背景噪音给受话方,并根据用户所处的环境背景噪声,动态调整手机听筒的语音通话效果来确保清晰通话质量。
EarSmart降噪技术
   还有就是苹果采用的EarSmart降噪技术,还记得Siri刚推出的时候,有传言说iPhone 4将无法使用Siri功能,主要就是因为当时iPhone 4S中植入了第二代EarSmart系列降噪芯片,型号为A1028,相比于之前用于iPhone 4的第一代A1026芯片,第二代降噪技术有效改进了远距离语音识别能力,使用户不用把iPhone 4S放到嘴边说话,Siri也能很好的识别。如果在iPhone 4中加入Siri,使用户体验就会大打折扣了。

   经过了几代的优化,如今EarSmart语音处理技术的效果也可以说越来越好,不过大致原理是不变的,主要是根据人类的听觉系统原理,仿真人耳的听觉方式,透过双麦克风判定声音的方向以及透过到达时间进行降噪演算,在嘈杂的环境中,将不同的音源区分开来,将环境噪音过滤,将需传递的通话声保留,从而提供清晰的通话质量,提升语音识别的正确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0-15 21: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讲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11-9 00:40 , Processed in 0.130782 second(s), 20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