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259|回复: 0

[经验] 光电隔离、磁隔离和电容式隔离三种常见隔离技术的特性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7-26 14:50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9-8-2 09: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在一些恶劣的高电压、高功率工作环境中应用传感器传输信号,需要使用隔离器确保信号的完整。本文介绍并分析了光电隔离、磁隔离和电容式隔离这三种常见隔离技术的特性,比较了它们的差异,还着重介绍了电容式隔离方案的优势(更好的抗磁能力、更快的速数据传输、更高的信号完整性和低功耗)和应用。


    传感器在一些高电压系统中的应用愈见广泛,如屋顶太阳能的逆变器、社区的电网、HVAC系统、又或是商业楼宇的自动化空调系统等。在这些工作环境下,传感器的数据传送到控制器,如人机界面(HMI,Human]
    可是,如果传感器附近有一些高电压存在,不仅会影响传感器操作或损坏控制器,更有可能因发送传感器的数据错误而导致严重的事故,特别是医疗设备,这可能会对用户安全产生相当的风险。




    了防止高电压和高功率危险,设计中可以使用隔离器(isolator)作为系统的隔离屏障,使电压信号在传感器和控制器之间传递而不受共模电压的影响,确保信号完整。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现实中一些电信基础设施需要高速地传输数据及信号,会涉及高功率,而使用隔离器可以令系统得到保护。


    电流隔离是电气系统中的一种隔离技术。在传感器和其他电子设备之间提供电流隔离,可以防止直流或不受控制的瞬态电流影响。然而,传感器传递的数据和能量仍然需要通过隔离屏障传送。


    电流隔离屏障有三种常见技术——光电隔离、磁隔离和电容式隔离。虽然这三种技术隔离屏障的介质有所不同,但最终目标都是相同的。

    光电隔离:成熟易用的技术


    光电隔离(或称光隔离),是三种技术中使用最早的,并且易于使用。如下图,]
    图2,光电隔离原理
    然而光耦一般数据传输速率较低(因为LED需要时间开启),并且有较高的功耗,同时器件的性能表现会随着使用时间增加而降低。此外,由于发光二极管的物理尺寸限制,光隔离器的尺寸难以减小。


    相对与光隔离,磁隔离和电容式隔离都是以数字方式通过屏障传输数据。


    磁隔离:速率高而磁场抗扰度弱

    磁耦是基于磁隔离技术的隔离器件,也成为磁隔离器。


    图3,磁隔离工作原理


    我们会发现,有些磁耦可以以高达100Mbps速度的脉冲电流通过隔离屏障,磁耦的数据传输速率特性可以在Digi-Key网页內找到。


    但是要留意的是,磁耦的功耗会随着数据速率增加而增加。它对电磁干扰也很敏感,而在HVAC系统和涉及电机的工厂自动化环境中的磁场是很大。


    电容式隔离:更好的解决方案

    与磁隔离一样,电容式隔离具有用于编码和解码输入AC信号的数字电路(如下图),利用可变的电场在隔离屏障中传输信息。


    图5,电容隔离工作原理


    电容式隔离器无法传递直流信号,因此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隔离器。电容式隔离器不易受磁场噪声影响,而仍然保持高数据速率和低功耗。可见使用电容式隔离的好处是信号传输方面更有效率,对磁场有更好的抗扰度。


    下图比较了ADI的ADuM1100(磁隔离)和TI的ISO72x(电容式隔离)的磁场抗扰度,虽然两个例子在限定磁场下都不太受磁场影响,但ISO72x对磁场抗扰度有更好的表现。

    无论是光隔离、磁隔离或是电容式隔离,只要在适当的条件下工作都可以达到很出色的隔离效果。下图是一个三种隔离技术的简单比较:


    传感器要高速度传输信号,隔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技术。特别是在恶劣的高电压和高功率工作环境中,使用电容式隔离更见重要性,因为电容式隔离:

    • 有很好的抗磁能力
    • 具有更快的速数据传输
    • 更高的信号完整性
    • 低功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5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12-19 23:54 , Processed in 0.125258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