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60|回复: 0

超低功耗王者归来—NUCLEO-L073RZ评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7-19 10:35
  • 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6-3-7 09: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超低功耗王者归来—NUCLEO-L073RZ评测
    2016年,ST似乎攒足了劲,准备大干一场。
    官方主页对STM32 Ope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进行了推介,也就是所谓的STM32 ODE。STM32 ODE是一个易用、灵活、可负担的整体平台,基于STM32 MCU家族系列产品,结合最新的ST官方扩展板,可用于快速搭建产品原型并迅速转换为产品。另一方面,ST对超低功耗产品L0系列进行了重点介绍,STM32 L0系列经精心设计,在低功耗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准。
    NUCLEO-L073RZ是官方推出的最新的基于CORTEX-M0+的评估板。

    一、开箱
    NUCLEO-L073RZ是NUCLEO 64中的最新产品。ST对NUCLEO产品重新划分了系列,新的NUCLEO系列包含了NUCLEO32、NUCLEO64及NUCLEO144。
    NUCLEO32小巧玲珑,使用32PIN MCU作为主控。
    NUCLEO 144就是个庞然大物,性能强劲,尺寸有点吓人。
    NUCLEO64就是原来的NUCLEO板,在性能和尺寸方面算是一个平衡吧。



    后面是ST官方的小笔记本



    开发板包装正、反面图,包装盒使用一体成型塑封

    UNO、MORPHO接口



    USB供电、ST-LINK/V2-1
    总体而言,NUCLEO64沿袭以前的NUCLEO包装,没有大的改动。
    最后来张MCU特写

    二、认识NUCLEO-L073RZ
    NUCLEO-L073RZ基于NUCLEO 64公版PCB设计,可以方便的更换ST的其它64PIN MCU。
    主要特性
    l LQFP64 STM32-L073RZT6 MCU
    l 两种类型扩展接口:ARDUINO UNO扩展接口;STM32 MORPHO扩展接口
    l 支持MBED开发
    l 板载ST-LINK/V2-1调试/编程器
    l 灵活的供电方式选择
    l 板载3个LED灯,LD1、LD3指示工作状态,LD2为用户可编程LED灯
    l 两个按钮,复位及用户可编程按钮
    l USB重枚举能力,支持VCP,MSD,DEBUG功能
    l 大量IDE开发环境支持

    分离式PCB设计
    NUCLEO开发板使用分离式PCB设计,整个开发板由两部分组成:ST-LINK/V2-1及核心板。二者出厂时是一个整体,ST-LINK/V2-1可以用来给整个开发板供电,同时兼有调试/下载功能及UART通信功能。如果需要,完全可以将ST-LINK/V2-1和核心板分离。不过这样的话,就需要对核心板另行供电。当然分离后的ST-LINK/V2-1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调试/编程器使用。
    这种设计非常方便。

    功能框图

    NUCLEO 64整体功能框图,从上面也可以看出分离式PCB设计的影子。

    板载部件标注图

    扩展接口

    NUCLEO开发板上提供两种类型的接口:ARDUINO UNO接口及ST MORPHO接口。
    鉴于ARDUINO起步较早,市面上专门为ARDUINO设计的各种外设及扩展板非常丰富,为了更好的与这些现有的设备兼容,NUCLEO板很贴心的提供了ARDUINO兼容接口。图中标注为紫色的接口就是ARDUINO兼容接口。如果你是一个ARDUINO的爱好者,手头一定有不少的ARDUINO模块,在体验NUCLEO开发板时,可以实现无缝迁移。
    另外一种接口称之为MORPHO接口,NUCLEO将MCU的所有可用PIN均引出,以排针或排母的形式引出,供用户自定义连接外设之用。
    ST-LINK/V2-1
    ST-LINK/V2-1也算是NUCLEO开发板的一大特色了。早前的DISCO板一般只支持ST-LINK/V2,不过新版的NUCLEO及DISCO板都使用的ST-LINK/V2-1接口。和ST-LINK/V2相比较,ST-LINK/V2-1的新特性如下:
    l 支持USB软件重新枚举功能
    l 支持VCP功能
    l MSD设备支持
    l 能提供大于100MA以上的大电流请求
    不过ST-LINK/V2-1也有一些局限,一是没有引出SWIM接口,其次ST-LINK/V2-1要求最低工作电流为3V。
    ST-LINK/V2-1可以直接用来调试/下载代码,作为NUCLEO的一部分,无需三方调试器。前面也提到过,ST-LINK/V2-1完全可以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调试/下载器。
    三、低功耗
    作为STM32最新的低功耗产品,NUCLEO-L073RZ可谓集万千宠爱与一身!ST最新的技术,特别是超低功耗方面的技术,在这块板子上都能找到影子。
    MSI时钟
    MSI是Multispeed internal RC oscillator的缩写,它能提供7种不同的时钟,其范围如下:65.536 kHz, 131.072kHz, 262.144 kHz, 524.288 kHz, 1.048 MHz, 2.097 MHz (default value) and 4.194 MHz。MSI可以直接选择为系统主系统时钟,也可以作为PLL源,经倍频后选择作为系统的主系统时钟。这样,系统的工作时钟选择范围更广,从而为低功耗提供更多的选择。
    低功耗模式
    l 低功耗运行模式运行模式也能低功耗,在这种模式下,电压调节器可配置为低功耗模式,不过要求系统主频不能超过MSI的RANG1值。
    l 低功耗睡眠模式该模式只能从低功耗运行模式进入,进入低功耗睡眠模式后,可以通过事件或中断唤醒,唤醒后继续进入低功耗运行模式。
    l 睡眠模式 CPU停止运行,外设正常工作,可以通过事件或中断唤醒CPU
    l 停机模式在停机模式下,所有的内核域时钟都被停止,SRAM及寄存器内容被保留。
    l 待机模式该模式直接关断内核电源,这样,整个内核实际处理断电状态。SRAM及寄存器内容会丢失。

    实测
    测试使用万用表,将VC86E串联到电路中,读取不同模式下的电流值。



    测试用万用表

    SLEEP模式



    SLEEP模式前后电流值比较

    STOP模式



    STOP模式下前后电流值比较,官方给出的参考值为0.43UA,可以看到测量值与官方宣称值非常接近

    STANDBY模式(WITH RTC)



    STANDBY模式前后值比较,官方给出的参考值为0.86UA,有一定的差距,不过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通过上面几组实测到的值,可以看到NUCLEO-L073RZ的低功耗确实表现非常突出。测量值与官方给出的参考值基本非常接近。

    四、结论
    STM32 L0系列产品基于CORTEX-M0+内核,CORTEX-M0+是CORTEX-M0的升级版,ST为之注入了很多新的技术,如将三级流水线更改为二级流水线;进一步减少门电路数量,MSI的灵活配置等等。这些都为CORTEX-M0+的低功耗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使得CORTEX-M0+在低功耗尤其是超低功耗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是真正的超低功耗王者!
    然而ST并未止步如此,NUCLEO-L073RZ中还有其它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比如LPTIM、LPUART等外设的引入,为低功耗注入了新的元素。这些低功耗外设与内核协同工作,使得NUCLEO-L073RZ更是如虎添翼。
    低功耗王者归来,实至名归!

    五、参考资源
    1 ST官网:https://www.st.com/web/en/home.html
    2 ST社区支持:https://www.stmcu.org/module/forum/forum.php
    3 NUCLEO-L073RZ官方页面:https://www.st.com/web/catalog/tools/FM116/CL1620/SC959/SS1532/LN1847/PF261637?s_searchtype=partnumber
    4 STM32CUBE L0官方页面:https://www.st.com/web/catalog/to ... archtype=partnumber
    5 MBED官方页面:https://developer.mbed.org/compile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11-19 19:26 , Processed in 0.106721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