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10|回复: 0

EPON系统组成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1-17 16: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分享到:
  作为FTTx主要接入技术之一的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技术由于是基于以太网技术直接发展而来,可以无缝地与IP化、以太网化趋势相融合,其可扩展性好,技术简单,实现组播方便等特点相对其他光网络接入技术更受到人们的青睐。
   一套典型的EPON系统由光线路终端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分配节点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ode)和光网络单元ONU(Optical Network Unit)组成。OLT放置在中心局端,负责控制信道的连接、管理及维护。ODN是基于PON设备的FTTH光缆网络,其作用是为OLT和ONU之间提供光传输通道。 ONU用来接入最终用户或者楼道交换机,使用单根光纤通过无源分光器可将多个ONU的数据时分复用到一个OLT端口。由于采用点对多点的树形拓扑结构,减少了汇聚设备的投入,网络层次也更加清晰。 
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ode
   ODN是基于PON设备的FTTH光缆网络,其作用是为OLT和ONU之间提供光传输通道,在FTTX发展中,接入层需要新建一张巨大的光纤分配网络,即ODN网络。ODN网络建设成本高,是FTTX投资的重点。同时,ODN也是FTTX管理的难点。首先它相比铜线简单的P2P结构,ODN多采用P2MP拓扑,网络中的接续节点多,网络管理负责。其次,光纤比铜线敏感,更容易受损。因此,对ODN进行高效的建设、运营和维护至关重要,需要一套智能、准确的管理解决方案,确保ODN网络得到充分利用,有效保护长期投资。
ONU(Optical Network Unit)
   ONU (Optical Network Unit) 光节点。ONU分为有源光网络单元和无源光网络单元。一般把装有包括光接收机、上行光发射机、多个桥接放大器网络监控的设备叫做光节点。
有源光网络单元
   有源光网络单元主要应用于三网合一之时,其集成了CATV全频段RF输出;高质量VOIP音频;三层路由模式,无线接入等功能,轻松实现三网融合终端设备接入。
无源光网络单元
   无源ONU 是GEPON系统的用户侧设备,通过EPON用于终结从OLT传送来的业务。与OLT配合,ONU可向相连的用户提供各种宽带服务。
ONU功能
1、选择接收OLT发送的广播数据;
2、响应OLT发出的测距及功率控制命令;并作相应的调整;
3、对用户的以太网数据进行缓存,并在OLT分配的发送窗口中向上行方向发送。
OLT(Optical Line Terminal)
   OLT光线路终端,用于连接光纤干线的终端设备。主要完成PON网络的上行接入和通过PON口通过ODN网络(光纤和无源分光器组成)和ONU设备相连,一般采用1:32或1:64组成整个PON网络。一般PON口通过单根光纤和ODN网相连,分光器做1:n(n=2、4、8、16、32、64等),ONU下行采用广播方式,ONU设备选择性接收。上行采用共享方式。
   OLT上连局端设备,如果光信号过于强(有时因为距离短光信号损耗小)需要加上衰减器。OLT下联ONU,在两者之前接分光器。
OLT功能
1、向ONU(光网络分配单元)以广播方式发送以太网数据;
2、发起并控制测距过程,并记录测距信息;
3、为ONU分配带宽;即控制ONU发送数据的起始时间和发送窗口大小.
   EPON是一种新型的光纤接入网技术,它采用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在以太网之上提供多种业务。它在物理层采用了PON技术,在链路层使用以太网协议,利用PON的拓扑结构实现了以太网的接入。因此它综合了PON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优点:低成本、高带宽、扩展性强、灵活快速的服务重组、与现有以太网的兼容性、方便的管理等等。通过采用EPON技术实现的EPON+EOC双向网改方案充分利用了EPON在光纤接入网技术方面的高带宽等优势和EOC在最后一公里线路改造中低成本、性价比高的优点,成为了当前广电双向网改的一大热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注册/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4 下一条



手机版|小黑屋|与非网

GMT+8, 2024-11-24 01:43 , Processed in 0.102856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ICP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176  苏ICP备14012660号-2   苏州灵动帧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037号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4,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