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年里,围绕处理器内核领域一直没有新的能够撼动 x86 和 Arm 架构的技术出现,而 RISC-V 的到来似乎让业界看到了一丝惊喜。这种开源架构自 2011 年推出,采用完全类似于 Linux 开源组织的模式,由基金会来运作,保证技术的完全开源性,经过几年的生态建设,已有 100 多家会员企业,其中不乏高通、谷歌、英伟达、华为、恩智浦这些知名企业背书。近几年随着国产芯片替代进程加快,也有业内人士将 RISC-V 这种开源架构视为国产 CPU 厂商实现自主设计的突破点。
一边是业内的高呼声,另一边则是 RISC-V 跟任何一种新架构的市场历程一样,都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需要技术的有序演进和完善,另一方面需要更强大的生态的支持,包括开发环境、软件、系统等厂商的参与。近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的 RISC-V Day Shanghai 论坛上,与非网记者采访了 RISC-V 基金会的个人会员也是国内 RISC-V 技术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郭雄飞以及来自代表企业晶心科技、中天微和 SiFive 的发言人,与他们深入交流了 RISC-V 技术在国内的现状以及发展,并就一些开发者关心的话题就行了沟通。
国内厂商的参与度
RISC-V 基金会的成员一直以来以国外厂商为主,国内厂商并不多。据郭雄飞介绍,这两年情况开始发生改变,有很多国内的厂商参与进来。而作为此次 RISC-V Day Shanghai 论坛的组织者,郭雄飞的初衷是让 RISC-V 在国内的企业和开发者能够形成很好的互动,帮助这个生态更快速的成长和壮大。“简单来讲 RISC-V 是一个新的标准,它很开放,较之 Arm、x86 问题也少,能够让我们这些公司开发起来更加方便,尤其对面临国产替代机遇的国内厂商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好处。这次论坛我更多的是想展示 RISC-V 当前在中国的发展状况,让大家看到确实有人愿意为这个标准做出努力,也让大家看到一些好的成果。包括一些内核、操作系统的移植,以及国内企业实现的 RISC-V 在安全方面的最新表现等。”
在郭雄飞看来,任何新技术都需要积累,他深信 RISC-V 技术标准的优势在于避开了 Arm 和 x86 过去几十年已经踩过的很多坑,吸收了其中的优点,避免了它们的缺点。对于自己作为少数个人会员如此积极参与到 RISC-V 生态建设的出发点,郭雄飞表示,“我们能看到在 RISC-V 生态系统中,各个厂商并不是说一家独大,每家厂商都在贡献自己的努力,让整个生态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我个人之所以有动力去积极推动这件事情,是因为我觉得 RISC-V 技术很有意义,在这一技术上可以做很多很多的工作,帮助解决很多厂商的实际问题,也包括我自己所在的公司。”
“我希望大家能在这次论坛上看到我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也希望看到更多 RISC-V 的厂商团结起来去推广这个标准,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从中获益。”郭雄飞如是说。
量产化进程
晶心科技资深研发副总经理苏泓萌坦言,Risc-V 的量产化现在还是稍微早了点。从 IP 到芯片,再到终端产品,需要两个步骤,周期会比较久。目前有客户已经出了芯片,而终端客户的产品还在研究过程中,预计明年可以看到,届时市场会有很大的改变。
对与非网记者提出的,可能最早实现量产化的应用场景,SiFive 公司产品市场副总裁 Jack Kang 提到,“我觉得要自下至上的,首先会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因为这部分系统是客户完全可控的,可以有一个自主的开放环境,对第三方的支持的依赖度比较小,这类系统可以更快的实现。”
技术优化进程
苏泓萌介绍,与 ARM 和英特尔产品的更新迭代类似,RISC-V 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当前 RISC-V 基金会成员企业主要在围绕包括矢量处理、AI 数据处理、安全的加解密技术以及控制架构等方面在进行优化和精简。“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中,不会有完结的一天,只要有新的应用出现,就需要相应的新技术、新改进进行配合,这才是健康的良性发展的架构。”
而据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戚肖宁所说,中天微系统就是看中 RISC-V 的开源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才选择加入进来,“从商业角度,RISC-V 架构可以应用到各种领域,是全世界通用的生态体系,开源性也有利于各公司进行灵活设计,打造自主品牌;从技术角度,RISC-V 的开创者有很强大的技术背景,它的优点非常明显,逻辑单元少、能源效率高、架构成熟,是可以节省芯片面积的精简指令集,而且很容易进行软、硬件移植。”
更多有关 RISC-V 的资讯,欢迎访问 与非网 RISC-V 专区
与非网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